「人不習慣生活在迅速改變、卻無計可施的狀況裡。」
今天粿想和各位談,疫情對台灣造成的心理焦慮程度,恐怕不輸當年921大地震。
/
在從眾效應、社交疏離(social distancing)等現象交互影響下,各國心理研究者發現,疫情對世人造成的身心傷害,不輸天災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創傷。
巨大的恐懼,再加上生活經濟、職場確實產生改變,我們因過度焦慮出現了搶購囤貨、批鬥謾罵、集體恐慌焦慮等情形,
哈佛精神病學教授Karestan Koenen對此解釋:
「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的『前額葉皮質』被情緒蓋過時,社會大眾就會發生恐慌。」
加州柏克萊的心理學副教授Sonia Bishop在疫情爆發後也曾說,
因為政府公部門和媒體會不斷發布疫情訊息,
有時若訊息變化的太快、不一致,
再加上人們各自待在家中、與外界疏離,
就會加速助長大眾心中的不安和焦慮。
「因為人不習慣生活在迅速改變、卻無計可施的狀況裡。」副教授Sonia這麼形容。
也因此,在疫情難以掌控、不確定的外在前提之下,我們必然要先從自身內在好好安頓。而最有效率也最實際的,就從今天這份圖集裡的4大方向著手吧!
1.慢呼吸練習
2. 安全連結
3. 情緒安撫
4. 維持規律
在三級警戒還無法解除的這些日子,
如果你察覺自己找不到方法穩住生活,
又或者你發現身邊親友有過度焦慮的情形
希望這份圖集,能引導各為順利擺脫焦慮,穩住步調💪
-----
「#疫情日記投稿專欄」▼投稿精華篇 延伸閱讀▼
●台北市北投區章先生:「不是病毒多可怕,生命,本來就脆弱」
https://reurl.cc/2rZ4pv
●桃園龍潭區C獨居男:「因為愛家人,所以不回家」
https://reurl.cc/W3Xn4Z
●台北中正區M主婦:「疫情之下感受到更多愛」
https://reurl.cc/ogxjzv
●雲林虎尾鎮陳女士:「我開始留意需要幫助的人」
https://reurl.cc/eEmrxj
●台中大甲李同學:「修冷氣的阿伯差點在我家暈倒」
https://reurl.cc/Lb7EdK
●台北市林先生:「只關注疫情是否好轉、而沒有立場」
https://reurl.cc/Lb7Eb3
●高雄苓雅區王小姐:「疫情爆發後,七年婚姻簽字結束」
https://reurl.cc/5r2mrn
------
💜粿的IG追起來
https://instagram.com/healingquei